您当前位置: 必威  其他栏目  专题  杏坛博“疫”思政课堂

杏坛博“疫”思政课堂

杏坛搏“疫”思政云课堂十四讲《如何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成长》

发布日期: 2020-06-12 10:56:06

       杏坛搏“疫” | 第十四讲 如何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成长



主讲人:王云霞

主讲人简介:

王云霞女,副教授,中共党员。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本科学习学前教育,研究生专业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长期承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专业主干课程。引领学前教育专业从专科层次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曾获得省教育工会“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市“三八红旗手”、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育人模范、校级优秀班主任、就业先进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作为地级市专家参与浙江省妇联与19楼联合打造《智慧家长》栏目在线咨询。



如何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成长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一月爆发,到五月基本得到控制。期间我们有诸多的疑问或困惑,在此挑选部分问题,我代表同学们访问了王云霞老师。她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的体验和感悟,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谈谈如何在重大的公共事件中成长。



一、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一个理性的青年

疫情初期,新增感染人数的数字很可怕,公交车停运,学校推迟开学,社区封闭出入,药店里也买不到口罩,有不少同学都很恐慌。

Q:您觉得在疫情初期中要如何调节情绪呢?

A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不免会紧张、焦虑甚至恐慌。这很正常,但是我们不能被情绪所控制,进而产生一些应激性反应甚至障碍,反应过度会伤害身体,降低免疫力,不利于抵抗病毒的入侵。个人的成长,首先是要能够自我调控,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调节的策略之一是转移注意力。由于情绪是外部信息与主观需要关系的反映。对于成年人来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甚至是必须的事情,比如承担家里的家务劳动,安排一家人的生活;还可以去完成一些假期应该完成的任务,最好是动手型的任务。通过操作性活动将思绪聚焦在具体事务上,可以减少信息获得的数量和频次,暂时离开灾难性信息及其画面。但这是一种被动的策略,只能解决一时之情绪困境。

比较主动的策略是进行认知重构。情绪是对客观事物认知评价后的内部体验。心理咨询的ABC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信念所引起的,不合理的信念是导致糟糕情绪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通过改变认知来让自己趋于理性和相对平和。比如可以联系非典的历史,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坚定“疫情能够被控制”的信念;基于武汉已经封闭的现实基础,构建“疫情不会蔓延”的认知;最后问问自己能为这个灾难做些什么,然后去做。这些应该都是那个背景下我们曾经重建了的认知,也是调节我们焦虑甚至恐慌情绪的主动、长效办法。

二、通过阅读扩展知识,建构大健康的观念

疫情的爆发让同学们意识到了病毒的可怕,对那小小的只有高倍显微镜下,P3P4实验室里才能观察的病毒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Q:您认为应该如何去了解有关瘟疫、病毒的知识和信息呢?

A对于知识性的问题,我相信同学们是能够自主解疑释惑的。

解疑释惑的首要途径就是阅读。同学们应该是在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信息领域有目的地,在常规渠道比如图书馆、知网等数据库通过检索、阅读来扩展自己对于瘟疫、病毒等并非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的。扩展阅读人类历史上历次大规模瘟疫的历史知识、关于病毒的科普知识以及公共卫生学的一些概念、原理,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此次疫情的认知,安抚我们的情绪,还能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学会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次疫情。通过了解瘟疫、病毒传播等知识对于建立大健康的观念有深刻的影响,对于同学们的教育理念的构建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三、阅读后的思考,提升判断与质疑能力

在疫情期间除了官方的报道,自媒体中充斥着大量有关疫情中的受困事件和所谓“真相”,出现了“造谣满处扩散,辟谣却无人问津”的这种奇怪的社会现象。

Q: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您认为在疫情期间应该如何辨别谣言?

A疫情期间,“不信谣不传谣”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但是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辟谣的辟谣,我们首先得能够判断什么是谣言。解决这个问题,依然需要阅读,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在疫情期间,我也和同学们一样,受困于信息的真伪难辨。于是我先通过数据库检索阅读了关于谣言的研究文章,了解了谣言的本质、特征和传播路径以及阴谋论的特征等。阅读后辨识谣言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从标题就能觉察到谣言并过滤它。

有些信息并不具有谣言的明显特征,但它披着正能量的外衣,本质上还是谣言,有隐蔽的惑众意图。这就需要你去深入思考,从逻辑的角度考证它的合理性,从现实的角度考证它的可能性。逻辑上站不住脚的信息多半是不可靠的。有些信息看似逻辑完美,但是不符合基本的人类经验,那么也肯定不可靠。比如前几天报道的婴儿睡眠窒息死亡的实例中,那个妈妈就忘却了自己应有的常识性经验而盲目相信所谓的“科学育儿”机构。可见,网络时代阅读重要,深思熟虑的判断和质疑更加重要。在这次非常态的特殊时期,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也是非常规的。我们如果能不断地以考证、质疑、批判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各种信息,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思能力也能大幅提升。因为反思的核心是批判和质疑。

四、从多维度出发理解问题,感悟世界与人性的复杂性

在中国精诚团结,全国一盘棋抗疫的时候,大多数国家已经停航中国,这为他们提供了至少2个月的防疫时间,但是欧美国家还是成为了重灾区。

Q:对比这次疫情在国内外的状况,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欧美国家的做法不如中国政府、人民的有效有序呢?

A这个问题太大了,适合于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或者社会学者来回答。我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回答。

根据我透过媒体的观察,觉得造成欧美国家疫情快速蔓延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不戴口罩、不隔离。问题是戴口罩这么一个简单行为,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呢?

其背后的原因可能需要从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交织中去理解。从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上来看,尽管戴口罩以防疫是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但在其传统中是没有戴口罩的习俗规范的,他们坚定地认为只有生病了才能带口罩。在思想领域,欧美国家区别一个人的宗教与世俗倾向的标志性行为就是蒙面还是开放。为了显示自己世俗开放的立场,他们多数人不愿意戴口罩。从欧美国家的制度角度看,宪政民主制度尊重人的自由权,所以不能强制要求,只能建议。问题是我们国家也没有强制,但我们都能自觉地戴口罩。所以也许是价值观不同,我们崇尚生命至上,他们崇尚自由至上。

你看解读不戴口罩这么一个行为,从单一的角度是难以确定其原因的,只能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性地去理解。世界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

随着疫情的加重,他们也开始自觉戴口罩,自觉居家隔离了,这说明信息报道、生动的图片视频都抵不过亲自经历和感受。这也告诉同学们唯有认知与实践结合才能深刻理解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所以教育要传授知识,更要做中学。

五、以全球化的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承担青年的责任与义务

T-Q:如今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作为一名大学生,疫情后你有什么目标吗?

S-A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学会更加有意义地为社会服务。疫情后,我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做贡献而奋斗;从现在开始积极参与疫情后的志愿工作,担当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与义务。

T-A你说的很好。不过同学们也要学会在全球化视野中去历练自己,增长才干。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虽然有逆全球化的势力,但是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是必然的。这次疫情就是明证,我们无法独善其身。在未来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囿于自己的领域或地域。要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避免被淘汰的结局。不能因为疫情发现原来其它国家或地区并不是我们原来以为的那么好,就打消了到外面去看看的想法。疫情过后,我们依然需要走出去看看别人家的世界,扩展自己的视野,去历练自己,增长才干。

在疫情危机中,同学们要参与志愿工作,更要在危中寻机,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是危机之中暗藏着机会,而机会只属于那些能够发现机会的,有准备的人。这个机会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人生意义和发展,而是指在民族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找到个人发展的嵌入点。因为只有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时代变革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有真正的个人意义。离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离开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场域,个人的人生意义和发展是难以成立的。比如在这次疫情中因为无数个个人的逆行才铸就了我们民族的气概,也成就了每一个逆行者人生意义的升华。

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小品味,但成就自己的机会只在那家国天下的情怀中,我相信每一个同学经历了这样一场全人类共同的战疫,一定深刻地理解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所以能够在家国天下的情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机会也许小,但能成就大写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