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威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必威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读书简报(四十四)

发布日期: 2024-01-17 07:59:31

   2024年1月4日18:30,必威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负责人李长伟教授,中心老师舒志定教授、王燕红副教授、蔡正道博士,以及2022级和2023级教育学原理与教育硕士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张家虎同学主持,许莉同学作为领读人,师晓然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卢梭的《爱弥儿》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首先,许莉同学简要介绍了作者卢梭的生平以及《爱弥儿》的创作背景,以爱弥儿的成长阶段为顺序阐述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分享了自己关于书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思考,最后针对本书提出了五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师晓然同学分享了自己阅读《爱弥儿》的感想,她认为卢梭的自然思想对现今的教育有三点启示,分别是教育者应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以及应该身体力行。李佳宁同学将网络上关于孩子主动退学的新闻,与书中的自然思想相联系,由此展开思考。史叶玥同学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认为书中卢梭的性善观点应更接近孟子的性善论,并就卢梭的自由理念发表看法。刘华南同学认为卢梭的“自然”实为人的自由,并提出应关注卢梭教育思想中具有历史超越性的方面,比如良知和感性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舒老师首先肯定了许莉同学汇报时的微观视角,随后从书中提及的应把儿童培养成懂生活和认识自己的人,和教师“不应做出卖之人”的观点出发,提出“卢梭为何认为教师是高尚的”这一问题供大家探讨。

 李老师赞赏了许莉的问题意识,并回答了她的五点疑问。他认为《爱弥儿》中的自由指的是个体能力和欲望的匹配,卢梭的自由也对康德的自主产生了较大影响。《爱弥儿》中的自然是人的原始的倾向性,更强调感受性而非理性,可以从对“生命的体验的感受”去把握;《爱弥儿》中的“自然”不同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自然概念,前者具有社会色彩,后者则是原始的自然。针对卢梭的自然教育的实施的困难,李老师认为应从康德的“重视教育的理念”去理解,教育哲学并非提供具体方法,而是作为尺度。爱弥儿是卢梭构想出的用以抵御文明社会的侵蚀的形象,是自然人,也是公民,因为他在成长中不断融入政治社会,并在最后拥有婚姻和家庭。卢梭的教师观不同于柏拉图的,后者强调师生对于普遍理念的寻求和传承,卢梭语境中的师生关系则是个体间的交互关系,故教师的权威相对下降。

 最后由张家虎同学总结,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们在分享会结束后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并预告了下次读书会的书目是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此次线上分享会圆满结束。